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州市小学体育“幼小科学衔接”教学研讨活动:聚焦课堂,衔有所鸣
常州市小学体育“幼小科学衔接”教学研讨活动:聚焦课堂,衔有所鸣
发布时间:2024-11-03   点击:   来源:原创   发布者:范德举

常州市小学体育“幼小科学衔接”教学研讨活动:聚焦课堂,衔有所鸣

为深入探讨“幼小科学衔接”工作的实施与推进,加强各区域体育教学工作的相互交流与学习,20241017日,常州市小学体育“幼小科学衔接”教学研讨活动在常州市凤凰新城实验小学成功举行。省特级教师、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张勇卫老师,体育硕士、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刘成兵老师,省特级教师、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钱亢副校长,天宁区体育研训员范德举老师,以及各区、各校体育学科负责人和体育教师代表近一百五十人共同参与本次活动。凤凰实小王晴薇校长全程陪同听课、研讨。活动由范德举主持。

第一节课由来自二实小的王玺老师执教一年级《移动性技能:爬行与游戏》。王老师将情境化教学贯穿整节课,以蚂蚁的特点和精神为主线,设计小蚂蚁的一天为大情境,以情境链的形式,由小蚂蚁起床”“聪明的小蚂蚁”“勤劳的小蚂蚁”“团结的小蚂蚁”“蚂蚁小队运粮忙五个小情境为故事串联整个教学过程,运用儿童化语言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他设计各种游戏和比赛,达到以练促学、以赛促练、以评促赛的目的。

第二节课由来自凤凰新城实验小学的莫正烨老师执教。作为天宁区课题《新课标背景下卡巴迪项目在小学体育课堂的实践研究》的小组成员,他从卡巴迪项目角度出发,选择了移动性技能进行幼小衔接课程的教学。莫正烨老师将情境、游戏和竞赛贯穿教学全过程,营造快乐与竞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享受活动的快乐,真正做到学、享。从模仿各种小动物跑、跳,开魔法列车,调动学生兴趣,到鳄鱼四脚爬转为螃蟹爬,再到夹袜球跳,最后争分夺秒袜球大作战,让学生体验各种移动性技能带来的快乐。

课后,王玺老师和莫正烨老师分别对两节课进行说课。来自各区的骨干教师齐坐一堂,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剖析两位教师的课堂,从课堂常规、课堂结构、学生角度、教师角度、语言组织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许多宝贵的方法和策略。

特级教师钱亢老师对本次课堂教学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两位授课教师以其生动且充满情感的语言,成功地在课堂讲解与练习环节中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实现了师生间无缝协作与共同参与,这样的教学模式深刻体现了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出发点的教育理念。

体育教研员刘成兵老师进行了鞭辟入里的点评。他强调,幼小衔接的真正意义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减轻转换过程中的不适与焦虑,更是为了家长能够更精准地把握孩子的学习进展与成长轨迹,从而采取更为适宜的教育策略与技巧。通过幼小衔接的精心规划与实施,孩子们能够无缝对接至小学阶段,有效减少学习障碍,同时强化其社交技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时间管理能力,这些均为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涯乃至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市体育教研员张勇卫老师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了深入点评。张老师指出,常州市历来高度重视幼小衔接工作,过去我们更多地聚焦于幼儿园阶段的准备,但近年来,随着教育部一系列关于科学有效推进幼小衔接工作指导意见的出台,明确强调了幼小衔接的双向性,即小学与幼儿园需各自承担职责,协同推进,共同为儿童平稳过渡铺设坚实道路。在此背景下,张老师强调了在幼小科学衔接过程中应着重关注的四大关键点:首先,构建富有趣味且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情境化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其次,注重技能培养的循序渐进,确保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步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第三,促进多样化的互动模式,包括师生间、生生间的积极交流,以及利用多样化器材进行的创新性练习,以此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实践能力;最后,强化常规引导,明确课堂纪律与活动要求,为学生营造一个既自由又有序的学习环境。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