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日,天宁区各校生物教师齐聚正衡初中天宁分校七1班的课堂,共同聆听了一节生物研究课。陈微老师以鹰的三重启示为主线,进行《生态系统的构成》的教学活动,为我们揭开了这张生命之网的神秘面纱。
在活动一“观察森林鹰的跑酷生活”中,陈老师带领同学们分析了生物的种类以及生物生存需要的环境条件,得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及相关功能,并通过建模的形式,让学生探究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营养关系。在活动二“分析草原鹰的食谱大全”中,陈老师组织学生分析了草原鹰的食谱,得出了食物链的概念及成分,物质在它们之间循环不息,能量如河流般传递流动,共同编织出地球生生不息的壮丽图景。在活动三“感悟水域鹰的不幸遭遇”中,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水域鹰遭遇的不幸,从而引入生物富集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证明生物富集的危害,课堂思维含量高。课堂最后,通过展示不同重金属导致的疾病数据,陈老师倡导学生要培养保护环境的态度责任,尊重自然规律、重建生态平衡,就是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课后,区教研员刘旸老师对陈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刘老师肯定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丰富,通过依次出示生物从而完成食物链的书写,符合学生的学情,简化版的论证式模型不仅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质疑结论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回答中,什么才是一个好的思维逻辑有非常好的示范作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还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接着,常州市正衡中学生物教研组组长於琳雅以“指向核心素养的中学生物学科实践”为主题,为天宁区的生物老师们开展了一场讲座。
於老师先指出了课程方案与新课标已将“突出实践”列为各学科纲领,华师大崔允漷博士提出的“像专家一样思考和行动”,正成为生物教学转型的核心理念。於老师提出生物学科实践已形成四大创新模式:虚拟式实践、模拟式实践、渗透式实践、完全式实践。
於老师以“近视成因探究”课为例,展示实践教学全流程:以八年级91%近视率数据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分组解剖猪眼观察视网膜结构,用磨砂杯制作眼球成像模型模拟近视成因,并创新采用“会动眼睛”冰箱贴作为小组评价工具。这种“数据驱动—动手探究—趣味评价”的模式,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眼球结构与视觉原理,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素养。
“教育应看得见、摸得着。”正如研讨会结语所言,生物学科实践正推动教学从知识灌输向素养培养蜕变,为学生构建“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成长生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