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紧扣常州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强化教研 “研究、指导、服务” 职能。在扎实推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同时,融合市计划中 “课程常态化、优质化” 理念,结合区校实际挖掘课程资源与成功经验,同步落实作业管理与校本教研文件精神,构建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深化课程实施层次,打造具有天宁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二、重点工作
(一)常规教学:锚定专题破难点,规范实施提质量
1.聚焦双专题研究,落地核心素养
专题一:研究性学习 “选题 — 成果” 闭环指导。通过专家培训、案例拆解,提升教师对学生选题科学性、成果梳理逻辑性的指导能力,确保核心素养落到具体教学环节。
专题二:生活问题解决式研究。引导教师以学生真实生活问题为起点,搭建“问题拆解—方法指导 —多维应用”的教学脚手架,结合常州市课改要求,融入跨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2.分层开展 “代表课”,构建三级教研体系
校本教研课:落实“每月 1 次研讨课”要求,以骨干教师“代表课”为核心,聚焦作业设计(如实践类分层作业、长线活动记录作业),开展校内经验交流,推动“一校一课题、一校一成果” 建设。
区级教研课:实行自主申报制,开放考察探究、社会服务等多类型课型,参照市计划 “明晰不同课型教学结构”目标,组织课例研讨,提炼天宁课堂特质。
市级展示课:每学期选拔 2 名教师参与市级展示,融入区域课程特色,与全市优秀课例交流碰撞,辐射天宁经验。
3.强化教学评一致,落实作业管理要求
以“过程性评价 + 成果性评价”为核心,设计与教学目标匹配的评价方案(如学生活动手册、成果汇报评分标准);规范作业设计,避免无效重复任务,确保实践类作业“减量提质”,符合常州市作业管理文件精神。
(二)教师发展:多维研训强能力,成果提炼促成长
1.队伍梳理与梯队建设
结合优秀教研组、五级梯队评选,诊断教师短板(如课题申报、论文撰写),开展“靶向培训”,针对性补充科研知识,助力教师补齐成果产出薄弱环节。
以市比赛为导向,规划青年教师专项培训(资源整合、信息技术、反思重构),建立“种子选手 —骨干 —带头人” 梯队,扩大培训受益面。
2.深化 “三新课”落地,融入课改精神
新课标落地:以任务驱动式学习(每月 1 个主题:跨学科、教学评一致等),要求教师用 “文摘卡”记录“课标要求 + 研究观点”,教研活动随机指定中心发言,强化课标应用意识。
新课堂改进:以 “跨学科主题学习” 为抓手,结合教师 “代表课”开展实证研究,对照常州市课改“课堂转型”要求,持续优化教学流程。
新课题研究:围绕 “在地化资源利用”“校本特色课程”等方向,指导教师申报省、市级课题,提供课题选题、中期报告撰写等培训,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
3.专项培训成果提炼,掌握方法技巧
每学期开展 1 次 “成果提炼专题培训”,讲解研究性学习报告、教学案例、论文的撰写框架,结合优秀案例(如市级获奖论文、区级优秀成果)拆解“问题 —过程—结论”逻辑链。
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 1 次长线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形成活动报告、调查报告等成果,同步撰写教师反思案例,纳入个人成长档案,作为评优评先参考。
(三)校本教研:问题导向强基础,校际联动促均衡
1.对标市级文件,建强校本教研体系
深入学习常州市《全面深化新时代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以 “问题导向”设计教研主题(如“农村学校在地化资源开发”“低年段实践活动兴趣激发”),采用联合教研、网络教研等形式,统筹师德、基本功、理论学习等活动。
教研组长牵头制定课程规划,帮助青年教师制定生涯发展计划,目标提升五级梯队教师占比,夯实校本教研基础。
2.校际联动与资源共享
优质学校:从 “学科指导” 向 “课程领导”转型,提炼校本特色(如劳动教育融合课程),承办市级研讨活动,展示天宁经验;薄弱学校 / 农村学校:通过“联校教研”“区域交流”,提供针对性改进方案(如农村资源开发案例包),总结农村学校课程实施优势,探索差异化实施路径,缩小区域差异。
3.教研基地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重点培养基地学校新手教师,开展 “师徒结对”“课例打磨”活动,确保基地教师梯队稳定;发挥基地学校示范辐射作用,定期开放教研活动,共享课程资源(如校本活动设计方案、成果模板),推动区域整体提升。
(四)课题研究:聚焦重点破难点,科研赋能强特色
1.理论学习与课题储备
建立教师共读书目库(含 STEAM 教育、项目学习等前沿理念书籍),定期开展 “任务驱动式共读”(如围绕 “职业启蒙教育”主题交流理论应用),结合《人民教育》等期刊研读,更新教育理念。
组织 “课题选题沙龙”,引导教师从教学痛点(如 “跨学科实践活动设计难点”)提炼研究方向,为课题申报储备思路。
2.重点课题推进与成果转化
深化省级课题《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构与实施研究》,整合区研训活动(如职业体验课例研讨、资源开发),规范课题过程性资料(研究日志、课例集),确保研究“扎实真实”。
鼓励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如 “在地化资源在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提供课题申报书撰写、结题报告整理等指导,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论文,提升教师成果产出能力。
3.多类教育活动融合,构建特色课程结构
统整劳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项目,指导学校结合校本需求选择融合方向(如 “红色文化 + 社会服务”“劳动教育 + 设计制作”),形成 “年段衔接、条线清晰”的课程体系,符合常州市课改“特色化课程建设””要求。
三、具体安排
九月份
1. 新学期新学期教研工作部署。
2. 研究性学习成果提炼专题培训活动。
十月份
1. 区“研究性学习”推进交流会(展示学生成果、教师反思案例)。
2. 区综合联校教研活动暨居莉丹名教师工作室活动一(聚焦跨学科课例)。
3. 承办市级展示活动:骨干教师课堂 + 成果经验分享。
十一月份
1. 区综合实践活动优课评比展示活动。
2. 区综合联校教研活动暨居莉丹名教师工作室活动二(小课题选题指导)。
十二月份
1. 区综合联校教研活动暨居莉丹名教师工作室活动三(课题中期报告撰写培训)。
2. 组织教师参加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头人课堂教学展示。
一月份
1. 区综合联校教研活动暨居莉丹名教师工作室活动四(学期成果复盘)。
2. 完成本学期学科和个人工作总结并制定下学期工作计划。
2025-8-28
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