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小学>>解小:锚定结题目标,深耕跨学科研究
解小:锚定结题目标,深耕跨学科研究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创新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研究》第一次课题组活动
发布时间:2025-09-11   点击:   来源:原创   发布者:杨丽

2025年9月9日,为推进《创新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进程,确保12月顺利结题,课题组在解放路小学om教室召开新学期首次专题活动。本次活动涵盖任务分配、理论学习与阶段总结三大环节,为课题研究注入新动能。

一、锚定结题目标,细化研究路径

主持人杨丽老师结合课题整体规划,明确本学期研究重点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及“教学评一致性评价体系构建”。针对12月结题要求,课题组采用“模块化分工”策略:

案例开发组:由张老师牵头,联合中高年级数学教师,聚焦“包装盒的设计”这一生活化主题,设计3 - 5个跨学科学习任务包,要求每个任务需融合数学与至少2门其他学科知识。

评价研究组王雪薇老师负责构建“三维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知识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及跨学科素养,开发《学生成长档案袋》及《课堂观察量表》,确保评价工具科学可操作。

资源整合组吴玲君老师统筹整理国内外跨学科案例库,重点筛选与“包装材料选择”“环保包装理念”等本土化主题相关的资源,建立共享云盘供教师参考。

成果提炼组:由杨丽老师及其他课题组老师梳理课题理论框架与实践模型,撰写结题报告及论文,同步筹备12月结题汇报展示方案。

二、聚焦经典案例,破解实践难题

活动第二阶段,全体成员集中研读曹一鸣教授主编的《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集》。夏林老师以“包装盒的设计”案例为切入点,剖析其设计亮点:

学科融合点:以“空间与图形”为核心大概念,串联数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美术(包装盒外观设计与色彩搭配)、科学(不同包装材料的特性与环保性)等学科,实现“1+N”知识联结。例如,在设计一款礼品包装盒时,学生不仅要运用数学知识计算包装盒的尺寸以确定所需材料的面积,还要结合美术知识设计出美观的外观图案,同时要考虑使用环保材料,融入科学知识。

任务驱动链:通过“需求调研—设计草图—制作模型—优化改进”四阶段任务,引导学生经历“明确问题—分析数据—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完整思维过程。在需求调研阶段,学生需要了解礼品的特点、收礼人的喜好等信息;设计草图时,要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精确的尺寸标注;制作模型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材料不合适、结构不稳定等问题,需要不断调整;最后根据实际效果进行优化改进。

评价创新点:采用“表现性任务+过程性档案”双轨评价,记录学生从需求调研到最终成品展示的全流程表现,量化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例如,评价学生的设计草图时,既要看其是否准确运用了数学知识进行尺寸计算和图形绘制(量化评价),也要考虑其设计是否具有创意和美观性(质性评价)。

讨论环节,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提出困惑。针对“如何平衡学科深度与跨学科广度”问题,邱天添老师引用曹一鸣观点强调:“跨学科学习不是削弱数学本质,而是通过真实情境凸显数学工具性价值。”例如,在“包装盒的设计”任务中,学生需要深入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才能准确计算出所需材料的面积和包装盒的容量,同时融入美术和科学知识,实现“数学为主干,多学科为枝叶”的有机融合。

三、凝聚共识,蓄力冲刺

此次活动标志着课题研究进入攻坚阶段。课题组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深化“问题导向、实践育人”的研究理念,为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素养培养范式”,助力学生成长为具备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未来型人才。

撰稿:杨丽  拍摄:邱天添  审核:张璐,白娟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