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天的雨把紫色给了葡萄,一串串像玛瑙!”9月23日,秋阳高照,北郊小学三年级《秋天的雨》教研课上,学生的创意发言点亮课堂。这堂课以“秋”为媒,通过生活化情境、多感官体验与文化浸润,让学生在赏秋中提升语文能力,为教师提供教学范例。
生活化导入:拉近距离激兴趣
上课伊始,倪佳老师以校园秋景切入,顺势引出课题。初读环节设计“秋雨寻宝”任务,学生快速找出“秋雨像钥匙”“带来缤纷色彩”的核心信息;再通过“反义词对对碰”“多音字小法官”等游戏,轻松掌握“炎热——凉爽”“扇(shān/shàn)”等重点字词。
多感官体验:画文融合品秋美
品读环节,倪老师将课文拆为“银杏叶、枫叶、田野、果树、菊花”五大“秋景镜头”,图文对照教学:学生模拟“扇扇子”感受“扇哪扇哪”的动态,触摸枫叶标本体会“飘哇飘哇”的轻盈,解读“你挤我碰”的果树时迸发“果子争着被摘”的想象。“秋景仿说”环节更显精彩,“柿子像灯笼”“葡萄像宝石”的创意表达层出不穷,部分学生还画图配文,实现“文画融合”。
文化浸润:古今对话拓视野
“古诗里的秋天是什么样?”倪老师用动画展示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配乐朗诵苏轼“最是橙黄橘绿时”,对比李白“雨洗秋山净”与课文秋雨意境。教师借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秋天。
课后延伸:让学习走出课堂
倪老师布置“秋日观察日记”任务,鼓励学生写、画秋景或制作“秋日手账”,下周举办“秋天的悄悄话”分享会。
教研研讨:共探教学新路径
课后研讨中,李主任点赞“课堂还给学生”的设计,认为其兼顾知识落实与审美培养;尹老师表示“图文结合”助于理解修辞,将借鉴可视化教学。可以进一步深化“情境化教学”探索。
此次教研课既提升学生素养,也为教师提供新思路。正如李主任所说:“好的语文课,该像秋雨般滋润心田,让学生爱上语文、学会表达。”(图/文:沈玉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