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到“桥”,孩子们总会想到横跨江河的钢铁巨龙或古朴的石拱桥。但您能想象,一座没有桥墩、仿佛悬浮在空中的桥,却能承受住重重的“考验”吗?近日,常州市天宁区清凉新村大五班的小小工程师们,就成功完成了这项看似不可能的“悬浮桥”搭建挑战,现场充满了惊奇与欢呼!
活动伊始,当孩子们听说今天要用筷子来搭桥时,脸上都写满了好奇与疑问:“筷子不是用来吃饭的吗?”“这么滑,怎么搭得起来呀?”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首先认识了本次挑战的核心——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与拱桥原理。通过图片和视频,他们观察到,不用一颗钉子,古代的工匠也能让木头紧密扣合,搭建出坚固的桥梁。这激发了孩子们强烈的挑战欲望,拿到材料后便迫不及待地动手尝试。起初并不顺利:桥墩立不稳、桥面刚放上就塌陷、结构松散……面对一次次“垮塌事故”,孩子们没有气馁。
“我们得把底部绑得更宽一点,这样才稳!”
“这里要形成一个三角形,我爸爸说三角形最牢固!”
“你扶着这边,我来绑橡皮筋!”
在不断的尝试、观察、讨论和改进中,孩子们自发地运用了三角形稳定性、杠杆原理和力的分散等科学知识。他们发现,将筷子交叉捆绑形成“X”形,可以极大地增强结构的稳定性;搭建一个拱形的桥墩,能够将上面的压力转化为侧向的推力,从而承受更大的重量。经过一番精心构筑,一座座形态各异的筷子桥终于诞生了!最激动人心的承重测试环节到来了。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纸盒纸杯放在自己搭建的桥面上。
一座小小的“悬浮桥”,托起的不仅是沉重的书本,更是孩子们对科学世界的好奇、探索的勇气和合作的智慧。我们相信,这次活动在他们心中种下的科学种子,必将随着他们的成长,生根发芽,开出绚烂的创新之花!(撰写人:吴素萍 审核人:孙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