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晨光洒满校园,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一年级新生以一连串鲜活的“第一次”,在幼小衔接旅程中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蜕变。从家国情怀的萌芽到足球热爱的点燃,从安全礼仪的践行到学科探索的开启,孩子们用成长足迹,生动诠释着新时代好少年的模样,也让家校携手的温暖与学校特色育人的成果,在每一个细节里闪光。
一次升旗:仰望国旗,种下爱国的“第一粒种子”
“向国旗敬礼!”当国歌首次为这群新生在校园奏响,孩子们稚嫩的小手举过头顶,目光紧紧追随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踮脚仰望的小脸上,认真取代了懵懂,骄傲取代了羞涩——“向祖国致敬”不再是遥远的文字,而是挺直的腰板、洪亮的跟唱,更是心中悄然扎根的“我是中国人”的自豪。清澈歌声里,爱国主义启蒙课在仪式感中悄然落地。恰逢国庆佳节,爸爸妈妈带领孩子参观红色基地,在国旗前留下张张笑脸,小手里的小红旗与鲜红的国旗相映,把对祖国的祝福定格在这特殊的时刻里。
一次传球:绿茵逐梦,解锁运动的“第一份快乐”
作为学校特色项目,足球成为孩子们衔接期的“快乐密码”。第一次抱着足球,孩子们在体育老师指导下尝试运球、传球,笨拙的奔跑、跌跌撞撞的追逐中,眼里始终闪烁着热爱。“以前怕跑跳,现在每天盼着足球课!”孩子笑嘻嘻地体育老师说。汗水浸湿衣衫时,孩子们不仅锻炼了体能,更在团队配合中学会了坚持与协作,“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在第一次绿茵体验中慢慢生长。
一次守护:安全课堂,掌握独立的“第一项技能”
“红灯停,绿灯行”“不跟陌生人走”——安全课上的情景模拟,让孩子们第一次系统学习自我保护。他们认真记下安全口诀,在“识别安全标识”“模拟过马路”等互动中,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班主任还手把手教他们整理书包、系鞋带,从生活小事培养独立能力。“孩子现在能自己收拾书桌,出门还会提醒我带好头盔!”家长的惊喜反馈,印证着安全教育与生活能力培养的双重成效。
一次问好:礼仪相伴,绽放文明的“第一抹光彩”
教室里,“第一次”主动问好的场景格外温暖:孩子们学着鞠躬向老师道“早安”,分享文具时轻声说“谢谢”,不小心碰到同伴,会怯生生地说“对不起”。从坐姿、站姿的规范,到递接物品的细节,老师逐一示范引导,文明礼仪的种子在细微举动中生根发芽。如今走进一年级教室,总能看到端正的坐姿、礼貌的互动,文明素养已成为孩子们校园生活的“标配”。
一次探索:趣味课堂,开启知识的“第一扇大门”
为化解新生对学习的畏难情绪,老师们将学科知识融入趣味活动:语文课上,拼音卡片“找朋友”让发音学习变有趣;数学课上,搭积木、数校园树木,帮孩子理解数字与图形;科学课上,观察校园的绿植,记录叶片变化。“第一次写‘人’字,我握笔握了好久!”一年级孩子的分享充满童趣。这些学科初体验,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更点燃了主动探索的热情,不少孩子回家后还会拉着家长玩“拼音接龙”,学习兴趣在第一次探索中悄然萌发。
一次见证:家校同心,定格成长的“第一份感动”
衔接期里,学校通过班级群分享、每周成长小贴士等形式,与家长保持紧密沟通,共守孩子的入学适应期。家长们则化身“成长记录者”,在家捕捉着孩子的点滴蜕变——有人拍下孩子清晨自己背上书包、主动说“妈妈再见”的瞬间;有人记录下饭后主动擦桌子,还念叨“老师说要自己收拾”的可爱模样;还有人留存了孩子对着镜子练习认真做操的画面。这些藏在家庭日常里的小变化,被家长们分享在群中,成了家校间最温暖的互动。“从前起床要催,现在会自己定闹钟,孩子的独立性真的在慢慢养成!”一位家长的感慨,引发了群里满屏的共鸣。家校同心,让孩子们的开学第一步,每一步都浸满成长的喜悦。
从第一次上台介绍自己到第一次踢足球,从第一次学安全知识到第一次探索学科奥秘,一年级萌娃们用无数个“第一次”,勾勒出幼小衔接的成长轨迹。这些珍贵的瞬间,不仅是新时代好少年责任与担当的初体现,更将成为他们人生路上最温暖的底色,指引他们在校园沃土上向阳而行,茁壮成长。
(图文:一年级组 审核:董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