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8日,常州市北郊小学语文教研组开展了一场以四年级课文《爬天都峰》为载体的教研活动,共同聚焦“按顺序写事,抓心理、语言、动作写清楚”的写作密码,探索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路径。
课堂实践:分层破解写作密码
课堂上,吴熙老师以谈话导入,结合学生旧知《黄山奇石》设疑,引发学生对文本写作视角的好奇。初读环节,引导学生梳理“爬山前—爬山中—爬山后”的叙事顺序,搭建文章骨架。
在细品文本环节,吴老师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山脚—山腰—山顶”三站式学习。第一站聚焦山脚的“心理+语言”描写,通过“挂”字品析天都峰的“陡”,结合文本语句体会“我”的害怕,又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与老爷爷的对话,感受语言描写中蕴含的互相鼓励;第二站落脚山腰的动作描写,让学生圈出“攀”、“手脚并用”等动词,甚至邀请学生上台模拟动作,直观感受攀爬的费力;第三站则在山顶挖掘成长道理,对比山脚与山顶的对话,提炼出“勇气”的主旨,同时解答了开篇关于“男作家以小女孩口吻写作”的疑问,揭示第一人称写作的真实感。
最后,吴老师结合“交流平台”总结写作方法,并以“参加运动会跑步比赛”为例,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所学,构思写作片段,实现了从文本理解到写作实践的有效衔接。
评课研讨:多维共话教学提升
课后,吴老师进行了教学反思。解老师肯定了课堂的结构化设计,认为“三站式”学习路径清晰,将抽象的写作方法转化为学生可感的学习步骤,尤其是动作描写环节的“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对“怎么写”有了直观认知。同时,她建议可增加学生自主发现写作密码的环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倪老师聚焦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指出课堂在生字词教学与写作方法渗透的平衡上处理得当,既落实了语文工具性,又突出了写作教学的重点。并提出可在“迁移运用”环节给予学生更多个性化指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吴校长从教研引领的角度评价,认为这堂课为四年级写作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抓顺序、抓细节”的教学思路符合学段要求。她强调,后续可围绕“如何在不同文体中迁移此类写作方法”展开进一步研讨,推动写作教学的系列化发展。
此次教研活动,以一课为引,在授课与评课的互动中,深化了教师对“把事情写清楚”这一写作目标的理解,也为后续语文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注入了新的思考。(图/文:薛美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