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7 日,常州市正衡中学内暖意融融、思维激荡,天宁区全体初中生物学教师齐聚于此,共同参与以 “教学方式变革实践” 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

活动开篇,常州市初中生物兼职教研员於琳雅老师带来的《节肢动物》研究课,以 “2020 东非蝗灾” 的震撼影像拉开序幕,瞬间点燃学生探究热情。课堂上,於老师构建了 “观察 — 探究 — 思辨 — 传承” 的完整教学链条:在 “观察蝗虫结构” 环节,学生手持放大镜细致辨识蝗虫头胸腹分部特征并记录;“探究呼吸器官” 环节中,学生通过是否堵塞蝗虫气门的对照实验,直观发现气门的呼吸功能;随后的节肢动物标本观察环节,学生对比蝗虫、虾、蜈蚣等的形态差异,自主归纳出 “身体分部、外骨骼、附肢分节” 的共同特征;而 “节肢动物与人类关系” 辩论环节,正反双方围绕 “益虫授粉”“害虫毁粮” 等论点展开激烈交锋,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课程尾声,於老师讲述马世骏院士治理蝗灾的科研故事,将守护粮食安全的责任意识悄然植入学生心中。

紧接着,常州市正衡中学秦梦瑶老师开设一节《脊椎动物 — 鱼类》公开课,以“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 为核心展开教学。整节课以长江白鲟的认识、救助、灭绝为情境线,兼具生物学科知识性与环保教育意义。课堂通过多环节的科学探究展开教学:先引导学生观察草种金鱼体表、体型等特征,再通过小组交流推测特征与水生生活的关系;随后借助生物兴趣小组的探究实验汇报,明确流线型、侧线感知水流的作用;紧接着,课上分组实验探究胸鳍、尾鳍、背鳍的运动与平衡功能;最后,利用红墨水演示、BTB 溶液检测、毛刷模拟实验等,清晰呈现鱼类用鳃呼吸的原理及气体交换过程。教学中融入长江生态保护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珍稀鱼类保护举措。

活动最后,天宁区初中生物教研员刘旸老师对两节课进行了高度评价。她指出,於琳雅老师的课程设计巧妙衔接生活实际与学科知识,通过多感官观察、思辨辩论等多元活动,既落实了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的核心概念,又实现了科学精神与责任意识的协同培育,充分体现了 “做中学” 的教学理念;秦梦瑶老师的课堂以真实科学探究为核心,通过设计阶梯式实验活动,引导学生经历 “观察 — 假设 — 验证 — 总结” 的科学探究流程,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的同时,成功唤醒了学生的生命敬畏之心与环保自觉,为思政元素融入生物教学提供了优质范例。

|
|